紓困幫扶“生態思維”值得關注 |
本刊記者-劉嘉
原料價格上漲、訂單不足、用工難用工貴、物流成本高企、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……近來,一個個不利因素困擾著企業,特別是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,成本壓力加大、經營困難加劇。
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,在促進增長、保障就業、活躍市場、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在紡織服裝領域,中小企業在行業內占比超過90%以上,分布于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,是擴大就業、改善民生、促進創業創新、保持創造活力和發展韌性的重要力量。特別是大量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在技術、產品、管理、研發等方面處于行業先進水平,且具有各自獨特的優勢和亮點,因此也被喻為“隱形冠軍”。
和過去的情況不同,近期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疊加了新冠肺炎疫情和多種因素的影響,最需要政策幫上一把。11月22日,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》強調減輕企業負擔,幫助企業渡過難關。12月1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措施加大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整治力度。
對中小企業而言,紓困幫扶是“雪中送炭”,其重點在于政策的支持和落地,在于措施的強度和精度,更在于“生態思維”,營商環境對中小企業的孵化和培育值得關注。實際上,中小企業的活力不僅僅來源于肥沃的土壤,更有陽光雨露,還有環境因素等,因此要針對性地幫扶一批市場主體,同時基于生態思維優化整體環境。
中小企業營商環境的改善要有“溫度”更要兼顧“精度”。
比如“一刀切”問題,近年來盡管紡織服裝業“科技、時尚、綠色”的新定位、新形象深獲認可,但由于部分中小企業暴露的問題,導致眾多中小企業在改革轉型發展中面臨被“一刀切”的難題,并由此衍生更多的困境。而在“精度”方面,以中國輕紡城、吳江高新區(盛澤)、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、西平產業集聚區等為代表的經開區、高新區、產業園在過往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且在未來的發展中被寄予厚望。營商環境的改善可以充分結合各類科技園區的產業發展定位、集聚企業特征、服務生態需求等,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,精準施策,更快速、更有效地培育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。
中小企業有活力、有靈氣,小企業也能辦大事。中小企業健康發展,才能有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,才能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、構建新發展格局凝聚更多正能量。
|
相關文章 |